
科學家的瓦拉尾猴研究報告指出,巴西卡皮瓦拉山(Serra da Capivara)的山國野生卷尾猴自制石頭工具的歷史已至少有3000年,而它們的家公己技巧也隨著時間改變。 PHOTOGRAPH BY TIAGO FALóTICO

卷尾猴的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位于卡皮拉瓦山,這是巴西巴西的國家公園,而那里的卡皮猴子現在也會用石頭敲開腰果。 PHOTOGRAPH BY TIAGO FALóTICO

為了敲開腰果,卷尾猴會用直徑約2.5公分到人類拳頭大小不等的圓石當工具。 做這件事時,牠們會運用整個身體,有點像人類的棒球投手那樣。 PHOTOGRAPH BY TIAGO FALóTICO

卷尾猴會利用直徑約20公分的石頭、或是腰果樹的樹根當「砧板」墊在下面敲腰果。 PHOTOGRAPH BY TIAGO FALóTICO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MICHAEL GRESHKO 編譯:鐘慧元):雖說卷尾猴(capuchin monkey)還沒那么快能做出像人類所使用的工具,但這個物種現在已經擁有自己「獨立的考古學紀錄」,科學家的報告指出。
對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Serra da Capivara National Park)里的卷尾猴來說,使用工具是一種已經有好幾千年的傳統:一項新研究發現,過去3000年來,這些靈長類都在利用石頭工具處理食物, 也讓這個地點成為非洲以外最古老的獨特非人類考古遺址。
發表在6月24日《自然生態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中的一篇研究報告提到了這處考古遺址,這里累積了一層又一層由卷尾猴制作、用于敲開種子與核果的小圓石。 非洲和其他地區都曾發現過其他非人類的工具遺址;已知最古老的一處是位于科特迪瓦共和國的黑猩猩遺址,歷史超過4000年。 但卡皮瓦拉山找到的工具本身即展現出經過長時期的演變,是考古學在非人類支系方面的里程碑。 該地的石頭工具因時期不同而有大小上的差異,顯示這個地區的卷尾猴可能曾經為了要吃不同硬度的食物而改變了自己的工具。
「能夠進行靈長類使用工具的遺址考古發掘,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這件事指出了人類并非唯一一種擁有真正細致又詳細的考古紀錄的物種,」這篇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托莫斯. 普羅費特(Tomos Proffitt)說,他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博士后研究員。 「這處卷尾猴考古遺址顯示,巴西的這種靈長類有自己的考古紀錄:它們使用工具早就有跡可尋。 」
了解卷尾猴的工具使用,有助于揭開其他靈長類族群、包括最古老的人類譜系成員在使用工具方面的起源。 已知最古老的石制工具──刻意剝下的石片刀──可追溯至330萬年前,可能是由阿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或肯亞平臉人(Kenyanthropus platyops)這兩個古老的人類親族所制作。
但在最早的人族(hominins)刻意剝下石片當工具之前,考古學家認為他們也曾使用未經改造的卵石來處理食物,就像今天卡皮拉瓦山的猴子一樣。 研究過卷尾猴的工具運用之后,研究人員現在也比較有概念,知道該在其他更古老的遺址中尋找什么。
「有人找到復雜的動物行為相關證據的時候,我總是非常興奮,」查塔姆大學(Chatham University )的演化人類學家艾琳. 瑪莉. 威廉斯-哈塔拉(Erin Marie Williams-Hatala)說,她研究的是早期石制工具使用的生物力學。 「我認為,人類多年來──幾十年來──都一直因為在創作那些人類與其他靈長類究竟有何不同的偽陳述而分心了。 」
驚人一擊
長久以來,使用工具一直被視為是人類獨有的行為,但幾十年的研究顯示,這根本就不是真的。 有好幾種鳥類會用棍子、小樹枝當工具;黑猩猩會做「矛」來獵殺哺乳動物。 紅毛猩猩對于補充水分有巧妙的解決辦法:它們會咬嚼植物體當海綿用,將嚼過的植物浸在難以觸及的水中,待吸了水之后再擠進自己嘴里。
所以卡皮瓦拉山的卷尾猴也是,它們到現在都還會用圓的石英石敲破腰果的硬殼,而石頭大小從直徑2.5公分到人類拳頭大小都有。 它們用石頭敲腰果的時候──可能是放在腰果樹根或石頭的「砧」上──就會留下泄漏秘密的凹痕,這些凹痕被腰果殼染成了棕褐色,那就是它們驚人一擊的證據。
好幾個世紀以來,當地人和去巴西玩的游客之間都流傳著會使用工具的卷尾猴的故事,而科學家知道圈養環境中和實驗室測試的卷尾猴會使用工具,也已經有好幾十年了。 但他們并未正式在野外記錄到這種行為,直到2004年。
「當地人知道這件事已經很久了,」研究主持人、圣保羅大學的靈長類學家,作者提亞科. 法拉吉戈(Tiago Falótico)說。
這篇新研究背后的研究團隊約在十年前前往位于卡皮瓦拉山的發掘遺址,設法了解卷尾猴使用這種工具到底可以追溯到多久之前。 2016年,研究人員發現,在其中一個地點,有證據顯示卷尾猴的石制工具可追溯到約700年前。 但未必沒有更古老的,所以團隊繼續往下挖。
食物的改變?
經過四個挖掘季之后,團隊挖穿了約3000年的沉積物,這是根據對土壤層中的炭所所做的放射性碳定年的判斷──他們還是有發現泄漏秘密的卷尾猴石頭工具。 法拉吉戈和普羅費特的團隊也注意到工具的使用出現了變化。 直到約560年前,這個地方的卷尾猴使用的大多是相對來說很小顆的卵石,上面有許多撞擊造成的損壞──表示它們常常瞄不準目標。 研究人員想到的是,那時候卷尾猴吃的食物比較小。
在那之后,卡皮瓦拉山的卷尾猴用了大很多的石頭,顯示它們開始吃更硬的食物。 而在最后300年左右,法拉吉戈的發掘成果顯示卷尾猴已經適應了它們現在熟悉的工具大小,這也符合它們目前敲開腰果硬殼的策略。
為什么這個地區的卷尾猴會改變自己吃的食物呢? 普羅費特和法拉吉戈無法確定。 或許卡皮瓦拉山這幾千年來出現過許多不同的卷尾猴族群,且各有獨特的品味。 也有可能只是反映出此處植物群落的變化。
并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威廉斯-哈塔拉指出,我們目前還不確定古代卷尾猴到底吃的是什么。 較老的工具上并沒有能透露秘密的腰果殘余,可能代表那些卷尾猴吃的不是腰果,也可能是腰果殘余因年代久遠已經分解了。 她還補充說,卷尾猴大致的工具策略──敲擊──長久下來并未發生顯著的改變,所以她會采取謹慎態度,避免對這地方發生的變化做太多解讀。
「被敲的東西隨著時間而改變,但這是否會在工具的功能、或是行為差異方面構成變化,我會說并沒有。 」她說。
普羅費特和法拉吉戈也計劃進行更多研究,包括更廣泛檢視如何分辨不同的非人類石制工具種類。 這樣的話,研究人員就能更迅速地按照用戶、將不同地點的石頭工具分類──并了解各種靈長類工具使用的演化基礎。 畢竟,不是每個族群的卷尾猴都會使用石頭工具──那么,為什么卡皮瓦拉山和巴拿馬某個地方的卷尾猴就會呢?
「這些卷尾猴族群在[與人類共同祖先]分開后的3800萬年間,出現了什么樣的演化史、生態學和社會制度? 」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博士后研究員布蘭登. 巴瑞特(Brendan Barrett)說。 「這很可能是獨立的演化。 」
最重要的是,研究者專注的是靈長類在工具使用方面的單純變化──并以及卷尾猴和人類祖先走上同樣演化道路的非必然性。 比方說,卷尾猴有時也會在用力敲腰果的時候意外敲下石片,但從來沒有人看到它們把這些石片當切割工具使用,這是人類演化的關鍵一步。
「如果你將「石器時代」定義為動物個體會把石頭當工具使用的時期,那么卷尾猴有它們自己的石器時代,這毫無疑問。 」普羅費特說。 「至于這個石器時代是否會發展成更復雜的什么,我就完全不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