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發現一批恐龍新物種和眾多國內外首次發現的化石

中國東陽龍恐龍,外首產地:東陽胡公山,化石時代:晚白堊世,浙江種和眾多保存地點:東陽博物館。新發現批新物現

始豐天臺龍,浙江種和眾多產地:天臺松里灣,新發現批新物現時代:晚白堊世,恐龍保存地點:天臺博物館。

麗水浙江龍,產地:麗水聯城白前,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天臺越龍,產地:天臺縣上三線公路,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大連甘井子(線下陪玩)美女上門服務vx《749-3814》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

挖掘現場資料圖

浙江省恐龍化石產地分布圖

東陽盆地復原圖

浙江吉藍泰龍,產地:金華中戴龍山,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禮賢江山龍,產地:江山縣禮賢陳塘邊村金交椅山,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蔣氏陸龜蛋(25枚1窩),產地:天臺縣赤城街道雙塘村,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地點:浙江自然博物館。


大量蛋類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浙江在線(俞吉吉):你知道嗎,在距今約6500萬年至1.45億年前的白堊紀,浙江省的許多地方是恐龍的樂園。
近日,記者從浙江省文物局了解到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和浙江自然博物館聯合申報的“浙江省恐龍化石地質遺跡調查與評價”項目榮獲2016年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項目實施過程中,新發現了11種珍稀恐龍化石,已鑒定出8種為新屬、新種,原生態保存的25枚1窩陸龜蛋化石、晚白堊世翼龍腳印和水鳥腳印遺跡等化石,均是國內外首次發現。
1問:新發現的物種和化石長啥樣?
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了項目負責人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俞方明和參與鑒定的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研究員。
據俞方明介紹,項目由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實施,浙江自然博物館共同完成,于2006年10月開展,2013年6月完成,歷時6年余,其中野外4年。調查與研究范圍涉及浙江省金衢、新嵊、天臺、仙居、麗水、壺鎮、小雄、永康和遂昌湖山等9個白堊紀盆地(約占全省白堊紀盆地總面積76%),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通過大量野外實地觀察、化石清理和鑒定,部分重要地段的搶救性挖掘,以及前人資料的收集與系統的綜合研究,查明浙江省恐龍化石具有分布廣、產地多、品種豐富和罕見品種多等特征。查明浙江省有恐龍化石產地(18個縣、市)82處、316個化石點。查明和鑒定出浙江省有恐龍5科6屬6種,恐龍蛋化石7科10屬20余種。其中包括中國東陽龍、麗水浙江龍、天臺越龍、始豐天臺龍等恐龍新種,以及南馬東陽蛋、橋下巨型長形蛋、田思村副蜂窩蛋、大孔副蜂窩蛋等新蛋種。同時,蔣氏網格蛋、蔣氏陸龜蛋等化石的鑒定,填補了浙江省這類蛋化石的空白。經鑒定,產自天臺盆地的西峽巨型長形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蛋。
2問:恐龍化石的發掘是如何開展的?
金幸生表示,恐龍化石絕不像墓葬,頭尾完整地埋在土中。大多數情況下,化石是殘缺不齊并且四處星散的。把深藏于地底、歷經地質變遷的化石碎片最終化作展覽館內令人嘆為觀止的整體骨架,有賴科學家們極度細致耐心的工作。因此發現一塊較大的化石后,科學家先是小心探索其四周界限,一點點挖掉泥土,確定化石的實際大小。然后,以石膏將化石打包,架上木條。隨后將化石底部挖空,再插入鐵釬,這是為了將化石翻轉過來,再包上石膏。這樣,發掘才算完成。之后,是漫長的修復過程:用精細的錘子、鉆子、鑿子等工具,使骨骼一點點從整塊石頭中剝離出來。最后,反復嘗試、比對,搭建復原骨架,缺失的骨骼根據恐龍的形態結構另外制作。
項目采用創新的研究思路,綜合運用了區域地質學、古生物學、巖相古地理學、地史學、巖石化學和地層年代學等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首次系統全面地闡明了浙江省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的種類和分布以及當時的環境背景等,這是一種創舉。結合蛋殼痕量元素、DNA實驗、化石表部病變等研究成果,對恐龍生存、繁衍和滅絕進行探索。
俞方明表示,盆地地層多紅層沉積,恐龍骨骼和蛋化石也多現于盆地,浙江省內又以天臺和東陽兩地化石產地發現最多,“恐龍蛋化石小則4厘米,大則48厘米,蛋殼有厚的,有薄的,有表面光滑的、粗糙的,也有表面彩色的和有花紋狀的,非常豐富”。
恐龍是如何滅絕的?這一直是個謎。綜合前人研究,項目組也提出了他們的設想:在浙江地質歷史上,白堊紀早、中時期生態環境良好,植被茂盛,動物豐富,恐龍繁衍,晚白堊世末發生災變,環境惡劣,最終導致恐龍消亡。至于發生災變的主要原因,他們比較認同“行星撞擊地球說”。他們猜想,是否有這種可能:行星撞擊地球,濺起大量土壤、塵埃和放射性物質,并產生高溫或大量熱量,使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生態環境惡化。同時,引發地球的地殼運動,地震、斷裂活動和火山爆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時斷時續,并還時常夾著狂風和暴雨的惡劣氣候,火山爆發噴出的巖漿、火山灰和有毒有害氣體,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撞擊事件造成大片森林死亡,綠草枯萎,即使存活的植物也從土壤、空氣和水中吸收了大量的有毒和放射性物質。因此,恐龍的食物鏈遭到破壞,最終導致恐龍消亡或引起遺傳基因變異。
此外,項目編寫有科研專著《浙江恐龍—浙江省恐龍化石調查與研究》、《調查與評價報告》、《產地及化石照片集》、《化石登錄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2篇,其中8篇為SCI收錄。
項目成果還廣泛用于地勘、博物館和高等院校的生產、教學和科普教育等多方面,為東陽市和天臺縣申報了國家級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區,并獲國家批準。
國內知名專家評審鑒定認為:“本項目是我國首個以省為單位的恐龍化石綜合調查與評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這是浙江省迄今為止最為系統和全面的恐龍化石調查和研究成果,有一系列新的發現,并發表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成果,大大豐富了白堊紀恐龍化石的科學內容,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關注和反響,具有重要的科學和實際意義,在國內大范圍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和保護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建議國土資源部向全國推廣。本項目成果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綜合研究深入,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多家應用單位的高度評價,社會效益大,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6年4月,項目獲《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地質成果獎》,2016年10月,項目榮獲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俞方明表示,浙江省的恐龍化石此前給人的印象是稀少的,這次調查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取得原創性豐碩成果,豐富了我國恐龍化石名錄,為國內外同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區域和方向,使浙江省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最為豐富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
他還透露,恐龍骨架只要發現約23%便可全部復原。是不是很神奇?
3問:浙江還有哪些珍稀化石?
1.西峽巨型長形蛋,產地:天臺自來水廠工地,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天臺博物館。
2.圓形蛋,產地:天臺墻頭曹,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天臺博物館。
3.張氏蜂巢蛋,產地:天臺雨傘廠舊址,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天臺博物館。
4.棱柱蛋,產地:天臺雙塘,時代:晚白堊世,保存:浙江自然博物館。
5.蜂巢蛋,產地:永康市西城西山頭村,時代:早白堊世,保存:永康博物館。
6.樹枝蛋,產地:新昌七星街道喻家山,時代:早白堊世,保存:新昌文管會。
7.副圓形蛋,產地:天臺110變電所工地,時代:晚白堊世,保存:浙江自然博物館。
8.紅坡網形蛋,產地:麗水城關白巖山,時代:晚白堊世,保存:麗水博物館。
9.紅坡網形蛋,產地:仙居埠頭種雞場工地,時代:早白堊世。
10.蔣氏網形蛋,產地:天臺墻頭曹村,時代:晚白堊世,保存:浙江自然博物館。
11.長形蛋,產地:天臺橋下村,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天臺博物館。
12.長形蛋,產地:東陽市城關,時代:晚白堊世,保存:東陽博物館。
13.南馬東陽蛋,產地:東陽市南馬,時代:早白堊世,保存:東陽博物館。
14.國清寺樹枝蛋,產地:天臺國清寺,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天臺博物館。
15.副圓形蛋,產地:天臺城區,時代:晚白堊世,保存:天臺博物館。
16.圓形蛋科化石,產地:天臺城北,地層:兩頭塘組,時代:晚白堊世,保存:浙江自然博物館。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桑間濮上網 » 浙江新發現一批恐龍新物種和眾多國內外首次發現的化石
桑間濮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