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在左右的攙扶下來到大雄寶殿,她抬頭見大殿門上方高懸著一塊匾額,上面鑲嵌著“古汴名藍”四個金粉大字,眼睛一亮,心想:真乃天賜良機!昔日,老娘讓你這禿驢就死在眼前。便問:“智清方丈安在?”智清忙上前答話:“貧僧在此,老佛爺有何吩咐?”慈禧沉下臉來,指著匾上的四個大字問道:“智清你知罪嗎?”智清一看匾額,馬上曉暢慈禧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但他故裝不知說道:“貧僧學(xué)識淺薄,請老佛爺明示。”沒等慈禧開口,李蓮英早知太后之意,立即上前喝道:“你這禿驢好大膽子,竟敢犯諱!來人!將這禿驢拿下,請老佛爺發(fā)落。” 為啥說匾上的字犯諱呢?原來匾額上的“古汴名藍”四個字就是“古城汴梁名寺”之意,佛經(jīng)上把眾僧居住的地方叫“伽藍”,簡稱“藍”。殊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藍兒,按照封建禮教的規(guī)定,凡是帝王的名字,不準(zhǔn)民間擅自使用,如果與名字相同必須用其他的字代替,這叫避諱。可巧,大雄寶殿匾額上的“藍”字主犯了慈禧的名字,這豈不犯了彌天大罪?這時,慈禧走到智清面前,假惺惺地說道:“弟子本是佛門中人,我本不愿加罪于你,可惜王法難容,因此地是佛門圣地,本宮不開殺戒,賜你自裁,現(xiàn)大殿前有一放生池,你就投池吧!” 智清也不答話,整整袈裟對天遙拜過后,走到放生池邊縱身跳進池內(nèi)。慈禧看智清自裁,微微一笑,正待起身,忽見放生池內(nèi)爬出一個人來,慈禧以為是什么怪物,仔細一看,原來是智清。她不禁大怒,喝道:“大膽智清,竟敢違抗懿旨!來人……”沒等慈禧說完,智清早已水淋淋地走到慈禧面前,說道:“貧僧豈敢違旨?貧僧剛剛走到奈何橋上,被一個人攔了返來,無奈貧道只好又回到陽間。” 慈禧哪里相信,她冷笑一聲,問道:“何人如此大膽?竟敢違抗本宮之命。” 智清答道:“稟太后,此人乃是先帝乾隆天子。先帝親口所言,此匾是他親筆所題,與貧僧無關(guān),故叫貧僧回到陽間。” 智清說得頭頭是道,慈禧心里也迷惑起來,她忙問道:“既是先帝所題,為何沒有先帝落款?” 智清答道:“想當(dāng)年乾隆盛世,天下太平,黎民安樂,朝臣皆服。先帝為體察民情,多次南巡路過開封來本寺降香。他看本寺香火旺盛,眾僧皆安心誦經(jīng)念佛,一時興至,故御筆親題匾額。只因先帝是微服出訪,故不便留名。” 慈禧聽智清說得有根有據(jù),不由半信半疑,又問道:“先帝既是微服出訪,你寺又怎知是他御筆呢?” 智清答道:“本寺原先不知,之后,先帝在太和殿召見河南巡撫時提及此事,巡撫告知本寺并囑咐本寺將此匾高懸于大雄寶殿上,方以燦爛千秋。”慈禧聽了轉(zhuǎn)頭問開封知府:“此話當(dāng)真?”知府小心翼翼地答道:“此匾確系先帝所題,開封府志上有記錄,臣去取府志,請老佛爺覽閱。” 慈禧自發(fā)沒趣,揮一揮手說:“不必啦,退下!”李蓮英見主子進退維谷,忙解圍說:“方丈不要介意,剛才不過是老佛爺給你開個玩笑。” 智清又接著說:“剛才在奈何橋頭,先帝還說不知哪個不肖子孫竟和老祖宗開起玩笑來了,連寡人的御筆也不熟悉。” 慈禧明知是智清借先人之口辱罵自己,可又無言答對,一時搞得狼(wolf)狽不堪。 智清心想:昔日,當(dāng)著朝臣和眾人之面狠狠撕了慈禧的臉也算是為開封百姓出一口氣,平了心頭之恨,如再持續(xù)折騰下去,一旦弓弦崩斷就不好收場了,不如給她個臺階下來。想到這里就對慈禧說道:“剛才先帝又囑咐小僧,讓貧僧告之老佛爺,列宗列祖創(chuàng)業(yè)不易,他把‘藍’字賜予太后,要你上應(yīng)天命,下順民心,一統(tǒng)江山。” 慈禧明知智清話中有話,也只好順著臺階下,說道:“本宮決不負先帝之望,今將御匾給貴寺留下,‘藍’字本宮帶走,永遠留在身邊銘記先囑。” 慈禧嘴里這么說,可心里卻像吃了蒼蠅(fly)一樣七上八下直翻騰。她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堂堂皇太后竟被一個小小僧人戲弄,早知如此,何必來汴京一游?就這樣,因慈禧拿走了相國寺大雄寶殿匾額上的“藍”字,因此至今匾額上都只剩下“古汴名”三個字了。 此篇報告在古剎相國寺和尚智清巧妙地與慈禧太后斗智,解救百姓并嘲諷慈禧的故事。 解救百姓的開封相國寺長老智清俠肝義膽,機警多謀,他巧妙地利用計策,既幫助了全城百姓,又諷刺了慈禧太后,為國家出了氣,還解救了自己。 在這個故事中,智清巧妙地利用“姜”與“江”的諧音,讓慈禧太后啞口無言。這也讓我們看到了聰明的巨大力量。 慈禧太后借“古汴名藍”四字伺機報復(fù),讓智清投池自裁時,更顯出他的機警幽默, 讓慈禧氣得咬牙切齒但又抓不到任何把柄。 這通知我們,與壞勢力作斗爭時,不要用蠻力,要善用腦力,打擊對手,保全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