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諾爾龍發現記:1983年蒙古漢子到博物館稱在山坡發現巨龍骨骼

查干諾爾龍發現記:1983年蒙古漢子到博物館稱在山坡發現巨龍骨骼
查干諾爾龍發現記:1983年蒙古漢子到博物館稱在山坡發現巨龍骨骼
查干諾爾龍發現記:1983年蒙古漢子到博物館稱在山坡發現巨龍骨骼
(神秘的查干稱山地球uux.cn報道)據呼和浩特晚報(李蒙):恐龍,是諾爾年蒙生活在遠古的大型生物,在沒有人類的龍發龍骨重慶包夜空姐預約(電話微信199-7144-9724)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地球上,成為地球的現記現巨霸主。它們巨大的古漢骼體型讓人為之感嘆,而它們的到博突然滅絕也勾起人類探索的欲望。內蒙古博物院已經發展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最大最重要的物館古生物化石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心,查干稱山其中以中生代白堊紀恐龍和新生代哺乳為主的諾爾年蒙古生物化石蜚聲中外。體長26米的龍發龍骨巨型蜥腳龍——查干諾爾龍便是內蒙古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
蒙古漢子發現巨型骨骼
查干諾爾龍,現記現巨生活于距今約1億3000萬年的古漢骼白堊紀早期。體長約26米,到博抬頭可達12米,物館1985年發現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查干諾爾堿礦。查干稱山 它屬于爬行綱、蜥臀目,圓頂龍科的一個新種。是目前亞洲已修復裝架起來的白堊紀時期最大的恐龍。
這條恐龍全身百分之六十的骨骼化石保存良好。它的頭骨后部、牙床、牙齒、部分頸椎,重慶包夜空姐預約(電話微信199-7144-9724)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大部分背椎和尾椎、左肩胛骨、左側腰帶,四肢骨骼等化石保存比較完整。從查干諾爾龍形態可以看出,它呈現出蜥腳類恐龍最顯著的特征,頭小、牙齒呈勺型,脖子長、尾巴長,身驅龐大四肢粗壯,四足行走,以植物為食,生活于陸地。
1983年初,一個面色紅潤的中年漢子,氣喘吁吁地來到內蒙古博物館(現內蒙古博物院)文物保護管理部,用生硬的漢語夾雜著渾厚的蒙古語激動地說:“我看到一條巨龍的尼如古恩耶素(蒙古語意為脊梁骨)躺在山坡上,長達幾百米!”
聽到這位漢子的形容,工作人員都很震驚,于是詳細的詢問了這位蒙古族漢子。得知他是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牧民,放牧時在查干諾爾堿礦一帶發現了零零散散的大片骨骼化石。骨骼化石呈棕紅色,而且很巨大。他以前從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骨骼化石。當地的老人對他說:“這是龍的骨頭。像這樣巨大的骨頭應該是真龍天子的骨頭,但是到底是哪一位天子的骨頭我也說不清。”為了搞清是哪個皇帝的龍骨,并且能為國家收藏,他專程來匯報情況。
聽了他的介紹之后,工作人員告訴他:“您說的骨骼是古代動物的骨骼,它不是神話傳說中的龍的骨頭。古代人民崇拜的龍,實際上是動物集合的產物,這樣的動物在自然界中從未存在過。您看到的那個脊梁骨,應該是恐龍的骨骼。”由于當時是冬季,沒能馬上開展發掘工作,但內蒙古博物院立馬派出專業人員到查干諾爾堿礦進行了勘探,并且掩埋了暴露的骨骼化石。
長達六個月的發掘工作
1985年,內蒙古博物館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派出專業考察發掘人員來到恐龍化石發掘現場——查干諾爾堿礦礦區,開始了緊張有序的勘察、測量、發掘工作。古生物學者李榮(已故)等人在錫盟文物站有關人員的配合下,到現場進行了長達六個月的發掘工作,采集發掘出一些大型的脊椎動物化石,隨后,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著名恐龍研究專家董枝明先生研究鑒定,認為它是生活于距今大約1億3000萬年的白堊紀早期的大型蜥腳類恐龍。
恐龍化石產地位于礦區西南部,由于經過多次自然搬運,化石分布散亂,在幾公里的范圍內,均能找到這具恐龍骨骼化石的遺骸,主要發掘地點約為400余平方米。恐龍化石埋藏于距今1億2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早期砂質泥巖層中,由于礦物質的填充,呈棕紅色,質地十分堅硬,雖然大多殘破缺失,但是骨骼的微細結構仍然清晰可辨,主要有:枕骨、牙床骨、牙齒、頸椎、背椎、尾椎和較完整的肩胛骨等。這些個體龐大、數量集中、部位相對齊全的骨骼發掘出土,在內蒙古恐龍化石發掘史上還不多見。經過古生物工作者的認真研究和鑒定,認定這是一具從未發現過的巨大恐龍化石,屬蜥腳龍類圓頂龍科中的新屬種,命名為查干諾爾龍,生活時代為中生代白堊紀早期。
由于化石采集于查干諾爾,所以命名為“查干諾爾龍”。查干諾爾蒙古語的意思為(白色湖泊)。這條恐龍在經過兩年的修復,裝架于1987年8月1日,體長26米,背部高6米,胸寬3.3米,抬頭可達12米高,相當于4層樓房那么高,查干諾爾龍首度亮象,以其威武的雄姿征服觀眾,引起轟動,令世人矚目。如此巨大的蜥腳類恐龍目前在世界上也實屬罕見。這具世界罕見的恐龍化石骨架,成為迄今發現的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骨架。
神奇的古生物
查干諾爾龍生前體重據相關專家推斷可達三、四十噸重。大家都知道恐龍是終身生長的群居動物,它們從一顆顆小小的蛋中孵化出來,長成如此的龐然大物,一生要吃多少的植物,真是令人難以想象,有學者從營養學的觀點推測,一只重達40噸的恐龍,要維持一天的生存,至少也要吃300公斤的植物。而當時全球氣候溫暖濕潤,河流湖泊縱橫,大部分地區生長著石松類、有節類、蕨類和蘇鐵、銀杏、松柏類等種類豐富的植物并形成大片的沼澤森林,無疑這種優越的自然環境,為恐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使它們得以迅速生長,繁衍后代。因此,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恐龍達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特別是在侏羅紀晚期,出現了30多米長,幾十噸重的蜥腳類恐龍,成為恐龍王國中的“巨人”。
而在距今一億多年前的查干諾爾地區,是一個波光粼粼的大湖泊,湖中棲息著腹足類、瓣鰓類、魚類等豐富多彩的海生動物。湖岸生長有蘇鐵、銀杏、松柏、蕨類等繁茂植物,成群結隊的查干諾爾龍和其它恐龍怡然地生活著。從查干諾爾龍的身體結構可以看出和其它蜥腳類恐龍相似,它的牙齒不大,4cm左右,前后有棱,呈勺狀,只適合吃嫩枝鮮葉。它的腳掌很寬,四肢呈圓柱形,特別粗壯,如我們常見的大象一樣,這樣才能支撐起它那笨重的身軀。查干諾爾龍身體是前輕后重,頸椎是比較輕的,從背椎開始逐漸加重,而脊椎骨上的神經棘也是由前向后逐步增高,到腰帶之前達到最高高度,韌帶和筋鍵交織于這些神經棘之間,這樣就加強了背部的力量,并且它的神經棘上有許多突起,為肌肉提供了較大的附著面,增加了拉力,而且脊椎骨的椎體和神經棘的兩旁都有蜂凹,這樣就減輕了骨骼的自身重量。所以蜥腳類恐龍的骨骼結構為仿生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獨特的生存特質
學者通過對比發現,蜥腳龍類恐龍的腦子(俗稱前腦),在所有恐龍中按比例是最小的,估計還不足500克,但恐龍學家研究他們的骨骼后推測出,在他們腰帶(骨盆)部位,長有一個比腦子大的脊髓節(神經球),把它稱為恐龍的第二個腦子也稱為后腦。推測它的前腦負責指揮顎骨的動作,接受感覺信息,再通過脊髓把信息傳遞到第二腦(神經球)來指導后肢活動。如此龐大的恐龍,就這樣在這兩個腦子協調配合下既能輕松地吃到美味的食物,又能及時躲避食肉龍的襲擊,在這個得天獨厚的環境中輕松自如地生活著。
雖然恐龍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生存優勢,但當我們再次抬頭仰望“查干諾爾龍”骨架時,也不禁深深地感嘆,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也是如此的殘酷,既能造就出如此神奇的動物,也能把它們毀于一旦,昔日恐龍的成員種類繁多,模樣千奇百怪,曾生活于據今約2億2000萬年至6500萬年(三疊紀中晚期至白堊紀末期),足跡遍布于地球的各個大陸。他們曾統治地球長達1億5000萬年之久,最后在距今約6500萬年滅絕。目前恐龍滅絕說有上百種說法,但歸根結底的因素還是生存環境和氣候惡化,最終導致恐龍王國覆滅。
恐龍的滅亡,我們人類應引以為戒,愛護和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百科
上一篇:PS4獨占《蜘蛛俠》發售日期即將公布 2018上半年上線
下一篇:《王國之心3》20分鐘超長試玩視頻 續寫3D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