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度入選的“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吳秀杰供圖) 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2件人類頭骨化石(右側:許昌1號;左側:許昌2號)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018年2月27日,在科技部舉行的發現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持研究的新型許昌選年學廣州包夜美女全套外圍上門外圍女(電話微信199-7144-9724)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伴游,空姐,網紅,明星,車模等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許昌人”入選。這是古人國科該所古人類課題組繼2010年度“中國發現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和2015年度“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第三次獲得該榮譽。類化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是石-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等部門組織,由兩院院士、人入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度中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進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中國從推薦的發現“年度270項自然科學各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中經過初選和終選兩輪投票選出。截至2018年2月已舉辦13屆,新型許昌選年學是古人國科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品牌項目。
長期以來,類化古人類學界對在中國境內發現的石-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過渡階段古人類成員的演化地位一直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是:他們是由本地的古人類連續進化而來?還是外來人群的成功入侵者?以及在現代人出現與演化過程中的作用。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兩件古人類頭骨化石——許昌人,為探討這一階段中國古人類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2005-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揚研究員帶領的考古隊對位于許昌市的靈井遺址進行了連續12年的挖掘,發現了45件人類頭骨碎片化石,年代為距今10.5-12.5萬年。2014年以來,吳秀杰研究員等對許昌人頭骨化石開展了修復、拼接、復原和研究工作。許昌人頭骨化石出土時已經破裂成45塊碎片。經過鑒定,確認這些頭骨碎片代表5個個體,其中1號和2號個體相對較為完整(圖1):許昌1號由26塊游離的頭骨碎片組成,復原后的頭骨保留有腦顱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 代表一個年輕的男性個體;許昌2號頭骨由16塊游離的碎片拼接而成, 復原后的頭骨保存有腦顱的后部,為一較為年輕的成年個體。研究顯示,許昌人顱骨既具有東亞古人類低矮的腦穹隆、扁平的顱中矢狀面、最大顱寬的位置靠下的古老特征,同時又兼具歐亞大陸西部尼安德特人一樣的枕骨(枕圓枕上凹/項部形態)和內耳迷路(半規管)形態,呈現出演化上的區域連續性和區域間種群交流的動態變化。此外,許昌人超大的廣州包夜美女全套外圍上門外圍女(電話微信199-7144-9724)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伴游,空姐,網紅,明星,車模等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腦量(1800 cc)和纖細化的腦顱結構,又體現出中更新世人類生物學特征演化的一般趨勢。目前還無法將其歸入任何已知的古人類成員之中,許昌人可能代表一種新型的古老型人類。 這項研究填補了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過渡階段中國古人類演化上的空白,表明晚更新世早期中國境內可能并存有多種古人類成員,不同群體之間有雜交或者基因交流。許昌人化石為中國古人類演化的地區連續性以及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2017年3月3日,《Science》雜志報道了河南靈井遺址出土的兩件新型古人類化石——中國許昌發現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文章發表后,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媒體的極大關注,《Science》、《Current Biology》等國際頂端學術期刊都發表了專題評論,認為這項研究填補了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過渡階段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上的空白,是中國學者在古人類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中國古人類學研究始于上世紀初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的發現。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迄今已經在中國境內70余處地點發現了更新世時期人類化石。21世紀以來,國際古人類學界對東亞地區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關注不斷增加,尤其現代人在東亞的出現與擴散引發了許多研究和爭論。組建于這一背景下的古脊椎所古人類研究團隊圍繞中國古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前沿問題,開展了大量的野外調查、發掘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化石發現和原創性研究成果。近10年來,在劉武研究員和吳秀杰研究員帶領下,該團隊連續在湖北鄖西黃龍洞、湖南道縣福巖洞、安徽東至華龍洞發現重要古人類化石;完成了對廣西崇左智人洞、許家窯、馬壩、盤縣大洞、道縣、許昌等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早期人類化石形態、病理、創傷、先天畸形等研究,提出早期現代人至少10萬年前在華南地區出現、部分中國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具有歐洲尼安德特人形態特征等觀點。同時,在研究中他們也注意到東亞地區更新世晚期人類演化不同步,在化石形態方面呈現明顯區域性差別,這一地區早期現代人直接祖先的地區分布及化石特征還不清楚,尤其缺乏可靠的人類化石證據。
2007年,金昌柱研究員帶領的野外隊在廣西崇左木欖山智人洞發現一件人類下頜骨和兩枚牙齒化石,年代為距今10-11.3 萬年(圖2)。劉武研究員等對智人洞人類化石進行了研究,顯示這件下頜骨已經出現一系列現代人類的衍生特征,如突起的聯合結節、明顯的頦窩、中等發育的側突起、近乎垂直的下頜聯合部、明顯的下頜聯合斷面曲度等。這些特征明顯區別于古老型智人,而與現代人接近,智人洞的人類可能是東亞的最早的現代人,將早期現代人在東亞出現時間提早了6萬年。相關研究論文2010年11月9日在《PNAS》發表,并入選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0-2015年,劉武研究員和吳秀杰研究員率領的古人類研究團隊對湖南省道縣境內的福巖洞進行連續調查和發掘,先后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年代為距今8-12萬年(圖3)。研究顯示,道縣人類牙齒較小,明顯小于歐洲、非洲和亞洲更新世中、晚期人類,位于現代人變異范圍;齒冠和齒根呈現典型現代智人特征,如簡單的咬合面和齒冠側面形態、短而纖細的齒根等,說明道縣人類牙齒已經具有完全現代形態,可以明確歸入現代智人。據此可以確定,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至少8萬年前在華南局部地區已經出現。這項研究填補了現代類型人類在東亞地區最早出現時間和地理分布的空白。該項研究的論文發表于2015年10月29日《Nature》雜志,入選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近年來,國際古人類學界對現代人在東亞大陸出現與演化的規律和細節過程予以日益增多的關注,引發了一些前沿與爭議。廣西智人洞、湖南道縣、許昌靈井古人類化石的發現為探討這些學術問題提供了關鍵的研究材料。該研究團隊對這三批化石的研究取得了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和認識,提出早期現代人和完全現代類型的人類至少10萬年前在華南地區已經出現。同時,揭示現代人在東亞大陸出現與演化過程中具有非常復雜的多樣性和區域間差別,在現代人在華南地區出現的同時,在華北地區仍生存有古老類型的人類,并可能與歐洲古人類發生基因交流。需要指出的是,東亞古人類的演化比以往研究認為的要復雜的多,目前的發現和認識只是基于現有的化石證據。尋找人類化石,猶如“大海撈針”,需要多學科合作,長期不懈地堅持野外工作,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眾里尋她千百度”,總會有所收獲。
相關報道:“許昌人”研究項目負責人李占揚:“中國的古人類學研究,不再邊緣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大河報·大河客戶端(李巖):從省科技廳、省文物局獲悉,2月27日,科技部發布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我省學者李占揚團隊“許昌人”研究成果榜上有名,這是科技部發布13次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后,我省學者主持的科研項目首次獲此殊榮。
這一進展題為“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專家組在頒獎詞中說,“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發現的頭骨化石,填補了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過渡階段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上的空白,是中國學者在古人類學研究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突破,中國人正在改寫人類起源的歷史”。
評選結果公布后,大河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占揚。2014年啟動的“許昌人”頭骨化石研究,李占揚是項目負責人,并承擔地質地層等方面研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承擔頭骨化石研究和年代學方面的研究。經十余年的考古發掘和近三年的聯合攻關,李占揚為第一作者的論文《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人類頭骨研究》發表于2017年3月3日《科學》雜志上,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此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大學環境與社會考古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基金項目的支持。
研究顯示,距今10.5萬-12.5萬年,東亞大陸生存著一類具有東亞中更新世直立人、歐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混合形態的特殊人群。表明晚更新世早期,中國境內可能并存有多種古人類群體,不同群體之間有雜交或者基因交流產生。“許昌人”為中國古人類演化的地區連續性以及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據介紹,東亞現代人起源研究項目,以李占揚教授主持發掘的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為依托,已連續開展了13年,2007年和2014年分別發現“許昌人1號頭骨”和“許昌人2號頭骨”,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遺址出土有豐富的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人類文化遺物,對于探索現代人起源,了解早期人類的行為藝術,都有著極大的潛力。目前,省科技廳已設立“河南省東亞現代人起源國際聯合試驗室”,試驗室負責人李占揚已組織若干個國際團隊對這些熱點問題進行集體攻關。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中國基礎科學》《中國科學院院刊》《科學通報》等5家編輯部推薦年內270項科學研究進展,項目涵蓋自然科學和交叉學科的各個方面。初選邀請專家從推薦的項目中遴選30項進入終選。終選采取網上投票,邀請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2000余名專家學者進行網上投票,得票數排名前十位的進入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對話
“中國的古人類學研究,不再邊緣化”
記者:您是一位知名考古學家,此次獲得的是一個“科技獎項”,您怎么看待這個獎項?
李占揚:近年,我國的基礎科學發展很快,得益于國家對科學事業尤其是基礎科學的大量投入,科學家趕上了好時代。這次“許昌人”研究項目能獲此殊榮,是對我們團隊中外科學家的最大鼓勵。人類演化研究雖然不能解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但能在世界上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提高國民的文化自信,外國同行說中國正在改變人類演化的歷史,正如國外同行評價的那樣,中國正在改寫人類的演化歷史,這是非常令人激動的。我國的古人類學研究已經受到國外同行的高度重視,不再被邊緣化。
“這是集體榮譽,感謝團隊的合作”
記者:在此次考古科研過程中,團隊的合作是不是很重要?
李占揚:我雖然在靈井堅持考古發掘12年,發現了“許昌人”,但就科研成果而言,我要感謝我們的團隊,感謝眾多科學家的支持和付出。這個榮譽,可以說是集體的榮譽。
我是考古出身,在地質地層方面也有些專長,但術業有專攻,比如人類化石就必須要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研究所吳秀杰研究員和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埃瑞克來完成。另外,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周力平教授等用光釋光等方法,測定可以信服的“許昌人”年代數據。還有其他科學家,也給予了重要的支持。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
“許昌人”跟“炎黃”部落連不上
記者:一些人認為,許昌人的研究挑戰了學術界流行的中國現代人源自非洲的說法,您怎么看?“許昌人”與“炎黃”部落有什么關聯?
李占揚:“許昌人”的研究成果只解決了從中國猿人和中國華北地區早期現代人之間的缺環,“許昌人”之后這一地區又進入了一個文化上的空白期,到距今1.35萬年,才有新的人群到來,這就是靈井許昌人遺址第5層的細石器文化。細石器文化是外來的,不排除從非洲經歐洲、西伯利亞,再從華北北部傳過來。大約一萬年前左右,隨著全球氣候轉暖,這些使用細石器的獵人消失了。所以“許昌人”和后來的人群例如傳說中的“炎黃”部落連不上。
記者:2017年,您帶領中國第一支現代人起源考古隊赴肯尼亞考古發掘,為什么要去非洲做研究,目前的考古成果對于中國現代人研究有哪些幫助?
李占揚:我們去非洲發掘就是想解決靈井許昌人遺發掘中不能解釋的疑惑,例如同時期的非洲石器長什么樣?人類行為技術怎樣?來驗證“許昌人”是不是從非洲來的,這是去的初衷。但是,發掘后又遇到一大堆新問題。去非洲發掘最大的收獲是發現了當地早中晚三期文化,細石器和靈井的非常接近,所以說,如剛才所說,靈井的細石器可能是外來的。
今年還將繼續發掘“許昌人”遺址
記者:針對靈井許昌人遺址,今后還有沒有發掘計劃?
李占揚:自2007年首次發現“許昌人1號頭骨”以來,“許昌人”研究成果關注度很高,也引發了公眾對現代人起源的濃厚興趣,但還有很多謎團待解。
通過近年的研究,我們發現“許昌人”制作的刻畫藝術品,是目前世界最早的。藝術的產生是劃時代的,但材料未發表,現在還不能說太多。“許昌人”的研究側重形態學方面,我們也試圖作了遺傳學方面的嘗試,請遺傳學家提取DNA,但是沒有成功。因為化石是長期埋于地下,通過含碳酸鈣的水長期置換形成的,形成化石后,原來的物質被置換掉了。但封閉相對較好的牙齒上可能提取到膠原蛋白(獲得DNA的必要條件),但目前還沒有發現牙齒化石。這些都是今后我們工作的重點。今年,我們已經申報了60平方米的遺址發掘面積,還將繼續努力,爭取有新的收獲。
鏈接
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名錄(按得票多少排序)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
2.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
3.首次探測到雙粲重子
4.實驗發現三重簡并費米子
5.實現氫氣的低溫制備和存儲
6.研發出基于共格納米析出強化的新一代超高強鋼
7.利用量子相變確定性制備出多粒子糾纏態
8.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
9.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制合成
10.研制出可實現自由狀態腦成像的微型顯微成像系統
相關報道:在人類演化研究中發出中國聲音——訪“許昌人”研究項目主持人、著名考古學家李占揚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河南日報(尹江勇):人物簡介
李占揚,1961年生,太康縣人,古人類學家、古生物學家、舊石器考古學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
他主持的西峽盆地恐龍蛋化石發掘與研究,入選“1993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他主持發掘的“許昌人”頭骨化石,入選“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月27日,他和團隊對于“許昌人”的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這位屢屢帶給人們驚喜的學者,就是著名考古學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占揚教授。
中國古人類源自非洲嗎?
2007年,“許昌人1號頭骨”在李占揚主持發掘的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被首次發現,從此這項研究就受到了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有學者稱,這一發現挑戰了學術界流行的“中國現代人源自非洲”的說法。
去年,李占揚為第一作者的“許昌人”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展示了“許昌人”是中國古人類跟尼安德特人交流并向現代人過渡的證據,為中國境內古人類連續演化的證據鏈又增添了非常關鍵的一環。
“‘許昌人’的出現說明,東亞的人類進化可能比之前人們所想象的要復雜得多,甚至可能存在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演化模式。”李占揚解釋道,“許昌人”頭骨化石同以往發現的其他人類化石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已經構成了一個新的人種的要素。“所以我們說,‘許昌人’是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的,不是外來的,并有同歐洲人種交流的證據,這就支持了現代人多地起源說,而排斥了非洲單一起源說。”
“許昌人”與“炎黃子孫”有關系嗎?
眾所周知,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許昌人”的發現也因而引起了很多人的聯想:“許昌人”與“炎黃子孫”概念之間是否存在著直接聯系?
“雖然這個想法很吸引人們的興趣,但是目前并沒有證據支持這二者之間存在關聯。”李占揚解釋說,“炎黃”部落生活在距今約6000年至5500年之間,而“許昌人”生活在距今10.5萬年至12.5萬年之間,二者相距時間太遠,而且,“許昌人”之后這一地區又進入了一個文化上的空白期,直到距今1.35萬年,才有新的人群到來,形成了靈井許昌人遺址第5層的細石器文化。李占揚認為,細石器文化是外來的,不排除從非洲經歐洲、西伯利亞,再從華北北部傳過來。“距今約一萬年左右,隨著全球氣候轉暖,這些使用細石器的獵人消失了。所以,‘許昌人’和后來的人群例如傳說中的‘炎黃’部落連不上。還不能說‘許昌人’就是我們今天華北現代人的直接祖先,但有過渡跡象,我們在考古中也致力于尋找‘許昌人’與今天華北地區現代人之間的鏈條。”
“許昌人”研究還會帶來啥驚喜?
對于“許昌人”的研究已經產出了眾多突破性成果,后續是否還會有更重要的發現?
“許昌人化石的研究結果發表,只是完成多項前沿課題的一小部分。”李占揚說,在省科技廳支持下,“河南省東亞現代人起源國際聯合實驗室”已設立。作為實驗室負責人,李占揚表示將按照“開門研究、合作共贏”的思路,組織若干個國際團隊進行聯合攻關。
為了驗證和解決許昌人遺址發掘中的一些疑惑,2017年,李占揚帶領中國第一支現代人起源考古隊赴肯尼亞考古發掘,正式加入了在非洲探索人類起源的“國際考古俱樂部”。
“中國學者走出國門開展考古工作,是整個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李占揚表示,這種以中國考古學者為主體,以長期課題為導向的出國考古工作,正逐漸成為中國考古的“新常態”。
“人類演化研究雖然不能解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但能在世界上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提高國民的文化自信。”李占揚告訴記者,如果把“中國改寫人類的演化歷史”假設為一本書的題目,“許昌人”現在的成果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章節或片段。 頂: 112踩: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