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大型反鳥類翅膀(資料圖)
(神秘的緬甸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報(崔雪芹):2月1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白堊膀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比以往標本都大的紀琥
湛頭兼職網紅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電話微信181-8279-1445)提供一二線城市真實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反鳥類翅膀,對學者理解白堊紀反鳥類體型和翅膀上的珀中羽毛外觀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發現反鳥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大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共同研究。類翅研究論文發表于古生物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緬甸
此次發現的白堊膀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胡岡谷地位于緬甸最北方,紀琥
湛頭兼職網紅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電話微信181-8279-1445)提供一二線城市真實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欽敦江上游地區,珀中由達羅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組成,發現反鳥山高林密,大型河流縱橫,類翅雨季泛濫。緬甸緬語為“魔鬼居住的地方”。當地人將這片方圓數百里的無人區統稱“野人山”。地質學家對該礦區的火山灰測定后發現,這里的琥珀形成于約9900萬年前,屬于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因此這里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唯一窗口。
鳥類是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大約有10500個種。在近1.5億年漫長的演化歷史中,共歷經了白堊紀和新生代兩次輻射演化,其中的白堊紀是鳥類演化的重要階段,記錄了鳥類如何從恐龍演化的過程。胡岡谷地的鳥類琥珀包裹體較為豐富,對了解鳥類演化幫助很大。
此次學者披露的標本保存在北京的呂銘琥珀展覽館,由琥珀收藏家呂銘先生和友人于2012年從緬北礦區征集而來,之后提供給邢立達團隊研究。標本長5.3厘米,重達79.4克,保存了古鳥右翅膀的少量手部骨骼,可識別的骨骼總長不超過1厘米,包括鉸合在一起的指骨與可能的掌骨。其中,保存的指爪,即末節指骨或第3指節長2毫米,關聯的指節或第2指節長4.7毫米,不完整的掌骨或第1指節長1.2毫米。指骨2長于指爪,且指爪強烈彎曲,通過羽毛和骨骼的相對位置,科學家推斷保存的指骨屬于大手指的可能性最大,也不能排除屬于小翼指,但不會是小手指。保存骨骼的比例特征可暫且將該標本歸入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十分繁盛的一類口中殘存牙齒的鳥類,因其肩胛骨與烏喙骨的連接方式與現代鳥類相反,所以被稱為反鳥,和恐龍一同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目前,緬甸北部琥珀動物群的古鳥都屬于反鳥類。
同時,翅膀上的皮膚和羽毛也很大程度的保留了下來,這能幫助學者還原白堊紀反鳥類翅膀上羽毛的形態和色彩提供了幫助。標本中的羽毛保存了原始的顏色,以深棕色為主,初級覆羽顏色明顯比初級飛羽更深,并有比先前標本更明顯的淺色的橫、縱向斑紋,其中初級覆羽末端有列淺斑,飛羽中段的淺斑更寬,末端還有不對稱的淺斑呈碎斑點狀分布。
這件標本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碩大的尺寸,這最重要的證據是異常大的羽毛,最長的一根羽毛達到37毫米,它是學者曾經發現過的最長的緬珀羽毛(大約24.5毫米)的1.5倍,根據羽毛比例與身體的比例,可以粗略推測標本所代表的鳥類個體,從頭骨后緣到恥骨后緣的長度約10厘米。學者對這個大尺寸個體有兩種解釋:第一,該標本代表了一個比之前發現的所有緬北琥珀反鳥類都更加成熟的個體;或者,該標本來自一個體型更大的反鳥類物種。無論是哪種可能,都擴大了學者對緬甸琥珀鳥類生物群尺寸的認知。
總的來說,該標本從尺寸和羽毛顏色都和其他緬北琥珀反鳥類標本有顯著區別,可能代表著更成熟的個體或新的屬種。新的化石記錄提升了白堊紀緬甸琥珀脊椎動物群的多樣性,幫助學者更全面地還原白堊紀緬甸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豐富了反鳥類群的生物面貌,窺探該類群的羽毛顏色與樣式,從而理解不同形態羽毛所代表的功能。
據悉,該課題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以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7119304598?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