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第一個穿“羽絨衣”的生物?短尾翼龍身體發現羽毛狀毛發結構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旺報(王曉鈴):天冷時就會想到穿上羽絨衣,然而誰是地球的生地球上第一個穿「羽絨衣」的生物呢?以往研究認為恐龍是最早具有羽毛狀結構的生物,近日中國科研團隊在蛙嘴龍化石上發現毛髮具有羽毛狀結構,上第
V型《192-1819-1410》深圳羅湖區外圍酒店服務提供外圍女小姐上門服務快速安排人到付款這將羽毛狀毛髮結構的個穿起源一下提前了約7000萬年。該結果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雜志上。物短尾翼
作為一種會飛的龍身爬行動物,翼龍在大銀幕經常亮相。現羽最近,毛狀毛南京大學教授姜寶玉領銜的結構科研團隊在兩塊蛙嘴龍化石上發現,這種小型翼龍的羽絨衣毛髮也具有羽毛狀結構,且許多類型的地球的生毛髮結構和恐龍及鳥類的毛髮結構相似。這將羽毛狀毛髮結構的上第起源前移到2.5億年前的三疊紀早期。
共發現4種毛髮
大約200年前,個穿人們就已經發現翼龍體表覆蓋著一層毛髮,物短尾翼但普遍認為這些毛髮像頭髮一樣是龍身簡單的單根結構,姜寶玉對此感到疑惑,
V型《192-1819-1410》深圳羅湖區外圍酒店服務提供外圍女小姐上門服務快速安排人到付款于是進行研究。
「2015年在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地區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了一塊翼龍標本,當時化石上面還能清晰地看到毛髮,我們就很興奮地立馬帶回來做研究。」姜寶玉說,化石復原出來是一只骨骼還未發育成熟的翼龍幼體,翼展大概45公分長,和一只鴿子差不多大。
姜寶玉的博士生楊子瀟將化石放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并且和保存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翼龍化石作對比,這兩只翼龍都來自侏羅紀中晚期的燕遼生物群,屬于短尾、闊嘴的蛙嘴龍類。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發現了翼龍毛髮的分布形態和超微結構,并根據親緣性分析確定了這種毛髮結構和羽毛是同源的。
研究團隊在翼龍身體上共發現了4種毛髮,一種是中空的單絲狀毛髮,類似頭髮,分布全身;另一種是刷子狀的,根部是一個長軸,頂端有許多輻射狀的分岔,分布在頸部、前肢近端、腳掌和尾巴近端;第三種較直,有個明顯的主軸,但在中段有些小分岔,分布在頜部;最后一種是從根部就開始分岔,呈絨毛狀,分布在翅膀位置。
祖先為鳥跖類
這4種結構的毛髮之前只發現于恐龍的兩個主要類群——植食性的鳥臀類和獸腳類(其中一支演化成為鳥類)。這一發現改變了人們對翼龍只有單一毛髮的刻板印象。
長久以來,羽毛一直被當成鳥類的專利。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遼西發現了大量帶毛恐龍化石,羽毛不再是鳥類的專利,而是源于其獸腳類恐龍祖先。在后續的研究中,一些小型鳥臀類恐龍如鸚鵡嘴龍、天羽龍以及庫林達奔龍身上也都發現了羽毛,因此羽毛演化的可能起源就隨之擴展到整個恐龍類群之中。
姜寶玉表示,恐龍和翼龍的共同祖先是大約在2.5億年前的鳥跖類,這樣的話,羽毛結構起源就從鳥類、獸腳類恐龍、恐龍類一路往前移動到由恐龍和翼龍組成的鳥跖類了。
小靈通 蛙嘴龍
生活在侏羅紀晚期,是一種很小的翼龍,身體只有9公分長,翼展可達50公分,有尾巴,頭骨短而寬,嘴的形狀像青蛙,類似針的牙齒適合捕抓昆蟲,古生物學家判斷蛙嘴龍以吃昆蟲維生,但當時的昆蟲如蜻蜓體型比蛙嘴龍大,因此有專家推測蛙嘴龍可能待在梁龍或腕龍的背上,以吃龐大的草食性恐龍身上的昆蟲維生。目前已發現的化石主要分布在德國和中國遼西。
相關報道: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姜寶玉教授團隊發現翼龍具有羽毛狀結構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科學技術處:翼龍(Pterosaur)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與恐龍一起生活在約兩億三千萬至六千六百萬年前。盡管很久之前人們就已經發現翼龍體表覆蓋著一層毛發,但是這些毛發結構往往被認為與鳥類羽毛截然不同。在2018年12月17日《自然-生態與演化》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一個由中國、英國、愛爾蘭和中國香港組成的科研團隊首次在一類短尾翼龍身體上發現了四種羽毛狀毛發結構:簡單的獨根(類似“頭發”)、束狀、具中軸以及側向分支和絨羽狀結構。這四種羽毛狀結構之前只發現于恐龍的兩個主要類群—植食性的鳥臀類(Ornithischians)和獸腳類(Theropods)(其中一支演化成為鳥類)。這項成果將羽毛狀毛發結構的起源提前了大約七千萬年。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姜寶玉教授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評論道:“我們在內蒙古寧城地區進行野外調查時,了解到當地曾發現過保存精美的帶毛翼龍,意識到這項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這項研究以及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的埋藏學研究是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楊子瀟博士學位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他表示,“能夠遇到保存如此精美的化石是非常幸運的。借助高倍顯微鏡仔細觀察化石的各個角落,我們發現所有四種羽毛都保存了可觀的數量”。
“有些評論認為翼龍可能只有一種簡單獨根類型的毛發”,合作作者之一、來自科克大學的Maria McNamara教授說道,“但是我們的研究展示了這些不同的羽毛結構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當初專門選擇了羽毛保存清晰、沒有重疊的區域進行觀察。這些羽毛甚至保存了黑色素體(melanosomes)的顯微結構,反映出羽毛整體可能呈現黃棕色”。
合作作者之一、來自布里斯托大學的Mike Benton教授評述道“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演化分析,結果明確表明翼龍的毛發就是羽毛,就像現代鳥類和很多恐龍類群當中看到的那樣…我們嘗試著仔細尋找這四種翼龍毛發結構與鳥類和恐龍的羽毛之間的解剖學差異,但是我們并沒有找到。鑒于這兩者是一樣的,它們一定有著共同的起源,大約在兩億五千萬年前,遠遠早于鳥類的起源”。
現代鳥類羽毛中為人熟知的用于飛行和提高身體流線形的廓羽具有空心的羽柄和向兩側分支的羽支。這樣的結構目前只在鳥類以及與鳥類起源密切相關的部分獸腳類恐龍中發現。現代鳥類的其它羽毛類型,包括空心獨根和絨羽,卻在恐龍和翼龍中被廣泛發現。披甲的恐龍和大型蜥腳類恐龍雖然目前看來可能不具有羽毛,但這可能反映了羽毛的生長抑制現象,就像現代的鯨魚、大象和河馬一樣。另外豬也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小豬像小狗一樣身上長滿了毛發,但是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毛發的生長被抑制。
“這項發現不但對我們理解羽毛的起源有重大意義,而且也深遠影響了我們對陸地生命演化過程中一個重要變革期的了解,”Mike Benton補充說道。“羽毛大約在兩千五百萬年前開始出現,此時生命正從二疊紀末大絕滅事件中逐漸恢復。很多條獨立的線索都指向了此時的陸地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和恐龍的祖先類群,從原先的匍匐爬行變成了直立爬行步態、達到了不同程度的溫血、也加快了生活節奏。當時哺乳動物的祖先已經有了毛發,翼龍、恐龍及其親緣類群也都演化出了羽毛來幫助它們抵御外界環境。”
近些年來在化石記錄中搜尋羽毛的蛛絲馬跡愈演愈烈,了解羽毛、尤其是如此早期的羽毛的功能學,也越來越顯迫切和重要。這些不但可以改寫我們對三疊紀生命演化重大變革的理解,也將會加深我們對羽毛、鱗片和毛發這些皮膚衍生物在基因水平上的認知。
該項工作是姜寶玉教授團隊相繼于2014年和2017年之后,又一次在自然子刊上報道關于我國東北地區中生代特異埋藏化石的重要研究進展。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
論文信息:Yang, Z.X., Jiang, B.Y*., McNamara, M.E., Kearns, S.L., Pittman, M., Kaye, T.G., Orr, P.J., Xu, X., and Benton, M.J.* 2018. Pterosaur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with complex feather-like branching.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 (doi: 10.1038/s41559-018-0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