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許昌人”顛覆“非洲起源說”?
時間:2025-11-22 17:20:25 出處:綜合閱讀(143)

“許昌人”頭蓋頂骨化石
(神秘的許昌人地球uux.cn報道)據科技日報(付麗麗):盡管提取“許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繼續,但即使“許昌人”真的中國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離終結“非洲起源說”也依舊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古人珠海兼職外圍上門外圍女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提供1-2線城市高端外圍預約,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
日前,類和一篇題為《中國許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類頭骨研究》的歐洲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論文稱,尼安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縣靈井遺址的德特顛覆“許昌人”,可能是后代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這一說法再次挑戰了所謂的非洲“非洲起源說”,也為研究現代人類,起源特別是許昌人東亞地區現代人類的起源和演化,再添重要證據。中國
現代人類到底從哪來?古人是像“非洲起源說”指出的那樣都是非洲現代人類的后裔,還是類和像“多地起源說”指出的那樣是在不同地方不同時期各自進化成現代人的?“許昌人”的研究發現讓這個一直懸而未解的謎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歐洲
“許昌人”到底何許人也?
經過連續12年發掘,考古學家共發現45件“許昌人”頭骨化石,并將其修復、拼接,復原制作了“許昌人”1號和“許昌人”2號。
“‘許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連中國北方早期現代人,終結了中國北方現代人來自非洲的珠海兼職外圍上門外圍女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提供1-2線城市高端外圍預約,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假說。”論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占揚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2005年,李占揚領導的考古隊便開始了對靈井“許昌人”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靈井位于許昌縣西北,距許昌舊城大約15公里。
盡管過去了將近10年,李占揚仍清楚地記得“許昌人”頭骨化石發現時的情景。那是2007年12月17日上午,原本計劃在15日就要停工的他們,因出土了幾件正形石器標本,其中有非常精致的尖狀石器和刮削器,覺得就此停工實在可惜,因此打算延期發掘,但寒流將至,只能延續兩日。
“真是天公作美。往年一進入12月,不是封凍就是雨雪,可2007年最低溫度仍在零度左右,這無疑是適合發掘的天氣。同時,當時正在發掘的探方進入第十一層后,土質也變得松軟,出土的化石和石器突然增多。”回憶起這些,李占揚仍是很興奮。
17日上午剛一上工,就有人說:“今天人頭該出來了!”和往常一樣,人們只是把這話當作戲言而已。但此時,大家心里都明白,已經到了發掘的最后關頭。
這時候有人發現了一個頭骨化石,技工趕緊過去幫助清理化石上面的泥土。化石的輪廓頓時清晰起來:骨頭呈淡黃色,表面光圓,更重要的是一側邊上已清楚地顯露出了骨縫(這是人以外其它任何動物化石都不具有的特征)。
經過連續12年發掘,考古學家共發現45件距今12.5萬年至10.5萬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2014年以來,李占揚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領導的研究小組對許昌人頭骨化石進行修復、拼接、復原和研究,分別制作了“許昌人”1號和“許昌人”2號人頭骨虛擬及實體的復原頭骨及顱內膜。1號頭骨復原后保留有腦顱的大部分及部分底部,來自一個年輕男性個體;2號復原后保存有腦顱后部,來自一成年個體。
“許昌人”竟是中歐混血?
“許昌人”頭骨具有中國境內古老人類、歐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三位一體”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國北方古老人類與歐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結果。
通過對“許昌人”頭骨化石的研究,吳秀杰表示,他們發現“許昌人”頭骨具有中國境內古老人類、歐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三位一體”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國北方古老人類與歐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結果。
“‘許昌人’可能是人類進化中出現的一個新人種。”李占揚說。不過,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成功地對“許昌人”頭骨化石進行DNA分析。
低矮的頭骨穹隆、扁平的腦顱、最大顱寬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內側傾斜的乳突,“許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中國北方古老人類的原始及共同特征。
同時,許昌人還呈現向早期現代人過渡的重要特征,如腦容量增大、頭骨變薄、眉脊較為纖細、頭骨結構呈現纖細化等。1號頭骨的顱容量約為1800毫升,2號頭骨雖然小于1號,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類的變異范圍平均值之上。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國尼安德特地區命名的古人類,生活在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繁盛期為距今13萬年至3萬年,其頭骨具有與世界上其他人種完全不同的兩個獨特性狀——枕骨上有結構性凹窩、顳骨內耳迷路模式,“許昌人”頭骨上具有與其相似的特征。此外,科學家并沒有發現“許昌人”與非洲古人類之間的相似性。
“這種情況,是尼安德特人活動區域以外第一次集中發現,暗示了兩個人群之間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吳秀杰說,“‘許昌人’混合型體質特征,可能是東西方兩大人群基因交流或雜交的結果。”
至于在何種情況下“許昌人”和尼安德特人進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揚推斷:“許昌人”之前,東亞大陸極度寒冷,“許昌人”先輩向氣候溫和的歐洲遷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雜交。距今12.8萬年至7.4萬年間,氣候轉暖,這批古人類重返家園。因為那里有大西洋暖流的庇護,或許一度成為人類的“避難所”。
“許昌人”顛覆“非洲起源說”?
有專家指出,以“許昌人”化石外貌與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相似性,來終結“非洲起源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于現代人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非洲起源說”,一種是“多地起源說”,兩種觀點對峙多年,但以“非洲起源說”占上風。
“非洲起源說”出現于1987年,當時3位美國生物學家選擇了來自非洲、歐洲、亞洲等地的147名婦女,從她們生產后的嬰兒胎盤中提取出線粒體DNA。分析發現,這些線粒體DNA都可以追溯至約20萬年前一位非洲婦女(被稱為“夏娃”)。此外,從遺傳學上看,各大洲人的基因差異極小,不可能是分別發展而來。
但李占揚表示,“許昌人”頭骨是20多年來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最重要的古人類化石之一。其具有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如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安徽和縣猿人等的一些特征,又有向現代人過渡的進步特征,此外還有歐洲尼安德特人特征。這就說明,這些化石同以往發現的其他人類化石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已經構成了一個新人種的要素。根據前兩個特征我們可以說“許昌人”是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而來的,而不是外來的。這就支持了現代人“多地起源說”,而對“非洲起源說”造成沖擊。
“現在世界各地的現代人都是非洲現代人的后裔,看起來很有問題,20多年來還未有一例得到證明,目前已經有分子遺傳學專家發出質疑。” 李占揚說,“這次研究成果為現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證據,這些證據是支持‘多地起源說’的,起碼在中國華北地區是這樣。當然,這次研究還解決不了所有的起源問題。”
然而,也有專家表示,中國相信“多地起源說”,論證“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學說”的學者,大都是通過從藍田人、北京人,乃至“許昌人”化石上體質的相似性(即“形態學”),來推斷化石間的關聯,遠不及基因檢測的科學性。現在所說“許昌人”和尼安德特人有關系,也只是通過觀察“枕骨上有結構性凹窩、顳骨內耳迷路模式”等實現的,并未被DNA檢測所證實。
盡管提取“許昌人”化石DNA的探索仍在繼續,但即使“許昌人”真的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距離終結“非洲起源說”也依舊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世界各地發現古人類化石的機會實在太少。“任重而道遠!”李占揚如是說。
相關鏈接
“許昌人”老宅將建遺址公園
“許昌人”遺址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發現于1965年,2005年首次進行考古發掘。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部門在此發現了人類頭蓋骨化石,學術界認為這是研究中國現代人類起源的重大發現,將其命名為“許昌人”,該遺址因此得名為“許昌人”考古遺址。2014年4月,文物部門在“許昌人”舊石器遺址又發現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和其他個體的頭骨碎片,較完整的頭骨被稱為“許昌人”2號。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許昌人”舊石器遺址在出土兩個基本完整的古人類頭骨之后,又發現兩塊古人類肢骨化石。這次發掘還出土一件頂骨化石斷塊,其性狀和2014年發現的“許昌人”2號頭骨接近,屬于靈井“許昌人”舊石器遺址第十一層,地層年代經測定為距今10萬年左右。
近日,許昌市文廣新局透露,今年,許昌市將啟動“許昌人”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和建設方案編制工作,初步規劃遺址公園總控制面積約220萬平方米,力爭5至10年建成。屆時將利用遺址公園內的博物館舉行出土文物標本展,將“許昌人”遺址出土的標本全部展出,讓人們一睹“許昌人”的風采。據悉,河南省目前有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河南殷墟考古遺址公園、洛陽隋唐考古遺址公園、漢魏洛陽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許昌人”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后,將是河南省第4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分享到: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和圖片整理于網絡,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